首页 > 最新资讯

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 作者:黄济  | 发布时间:2019-02-20


      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一项很艰巨的创造性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性的设想,供教师们教学参考。

首先,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方向,也就是在学生中要抓好哪几方面的教育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向,是教导学生树立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把教育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以修身为本,扩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尊老、扶幼、关心残疾和孤独群众的种种措施和行动,都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循和追求实现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思想。要与民同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把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国学教育的另一个主要方向,是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公民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全部中华经典,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中国有着人文教育的传统,文与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应是我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示范。《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训示编写成的一部青少年的道德经。今天所以对它特别重视,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公民素质。

第二,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讲述时,要回归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发挥和臆测。

以“六经注我”的名义,对经典的内涵进行曲解、附会,是讲授国学的禁忌。教授国学常常会遇到对古文释义和解读的难题,出现见仁见智的问题,从古至今,不乏实例。为此,就需要力求回归原意,从多方面去寻求根据,从作者的整体思想去求得解答。如孔子关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释义:当樊迟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简要地回答是“爱人”;但孔子在他处还讲到“泛爱众,而亲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差等的。另外,还讲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原则的。并在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并强调指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因为孔子对“老好人”“乡愿”,是批评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儒家讲“爱”是有原则、有差等的,这同墨家所讲的“兼爱”是不尽相同的。从以上例子中,说明要读懂原著,有时是煞费功夫的,不能任意臆断,需要对原文做深究和全面的研讨。“六经注我”的做法,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第三,在中小学传授国学时应注意,不应打乱中小学的教学计划。

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应是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做些补充,除课内进行外,应更多地利用课余时间,或早读等见缝插针地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校本课程”。总之,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越俎代庖”。学习国学也不能代替学习西学,学文更不能压缩学理,否则将得不偿失。必须明确:在中小学中,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时所学的数、理、化、生,是今后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而后再行补学是很难的。这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把古与今、文与理、中与外,做好全面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四,学习古代文献,还有一个“古为今用”和联系实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用了三句诗词来说明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忆秦蛾·娄山关》),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未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仅仅用了三七二十一个字,把一个苦难的旧中国和当今的发展及未来的希望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国学的范例。我们就是要教育青少年勿忘过去、勿愧现在和勿负未来。

第五,要妥善处理诗文学习中背与讲的问题。

在国学的教授中,长期存在着背与讲各自的比重关系问题。儿童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特点,有的背过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因此,让儿童背一些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逐步加深理解是可以的。但也应当做到尽其可能做些结合学生实际的讲解,以防止“呆读死记”或出现“张冠李戴”之弊。比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把背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释为“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就是忽视了“讲”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当尽力做到读与讲的恰当结合。

第六,中小学生能否学好国学关键在于教师。

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要使学生学懂国学,首先教师要懂国学。教师讲的有多深多透,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全面掌握国学的概貌,加强其中有关问题的前后串连,如在讲《千字文》中的“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时,可与《三字经》中的“汤伐夏,周号商”,“周武王,始诛纣”等联系起来讲。再如讲“四书”时,可将《论语》中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的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孟子》中的施仁政、行王道,“民为邦本”等联系起来讲,以加深学生对儒家治国安邦思想的全面掌握。另外,还可以对各家各派以比较的方式来讲,如对儒、道、墨、法等各家做比较,对道家的老、庄和儒家的孟、荀做比较,等等,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总之,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教亦多术”,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育灵童技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