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学课可以教这些书
目前,国学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学校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有所侧重和取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我们就说说在中小学国学课应如何择定书目,选定教材。国学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在中小学中所进行的国学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一般倾向于从简入难,由浅显易懂的蒙书入手,然后到四书,最后是经(此处单指五经)史子集类的文献。这种选择读本的方式,基本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也会循序渐进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现在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些书目的基本情况。
1.蒙书书目: 《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四部都是蒙书,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小孩子在6岁左右要发蒙读书,此时所接触的书目就是蒙书。蒙书有很多种,清末学者钟毓龙曾说:“昔之初等所读之书,略有九种:一曰《百家姓》,一曰《千字文》,一曰《三字经》,一曰《千家诗》,一曰《神童诗》,一曰《诗品》,一曰《鉴略》,一曰《廿一史弹词》,一曰《龙文鞭影》。”当然,这些蒙书不会都要小孩子诵读,而是有选择性的阅读,如钟先生说:“以上九种,皆用韵语者,譬如唱歌,便儿童记诵也。亦有略而不读者。或读其一二种,不须尽读。义塾之学生,年龄已长,读此等书之时期已过,无读之者。读此等书,多在五六龄初入学时”即为此意。后来,蒙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典篇目,即所谓“第三百千”——《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四部蒙学著作的合称。
《弟子规》是清人李毓秀所撰,原名《训蒙文》,后经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它以《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加“总叙”,分为五个部分,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成的一本较为浅显,而且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其中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等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当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中,多从《弟子规》学起。
相比起较为晚出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经典的时间更早一些,这三部书目是旧时学校蒙养教育中的主要教材。明代著名学者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著,全书共一千余字,用三言韵语写成,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其中,包括了各类知识和典故,渗透着深邃的伦理道德和知识典故等多方面的教育,被称为儿童小百科全书。《百家姓》也是旧时学校中一本极为通行的读物,其中包括了五百余姓,内有三十左右复姓,用四言韵语写成,便于背诵和记忆,以此来增广儿童的生活知识,也便于应用。《百家姓》对于增强幼童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七折非常重要的作用。
《千字文》是南朝周兴嗣所著。这部蒙书是唐宋时期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书目。到了明清时期,其垄断地位虽然被《三字经》所取代,但他发挥的作用仍非常大。《千字文》因成书较早,所以语言方面较为深奥,但其内容却极其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包括了大量的典故。在写作技巧上也颇有讲究,全书大部分是两句相对,对遣词、组句、对仗、押韵等都极为工整。这不只是便于幼学者诵读,对将来学习经典和学作诗词也打下了初步基础。
蒙书结束后(也有学校会将《笠翁对韵》等韵律方面的书目放入蒙学之中教学,此不赘述),孩子们一般会进入到四书的学习。
2.“四书”的学习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中庸》《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鉴于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将其单独取出,与先秦典籍《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其地位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五经”。《四书》就篇幅来说,相对较短,语句也较为言简意赅,相较于其他古籍来讲比较容易入手学习。古代的学生在学完蒙学之后,一般便开始进入四书的学习,这种方式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现在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四部经典;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经典,也是儒家的首部论著,其中包括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和政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孔子有关进德修业和人生目标修己、安人的主要言行录。一部《论语》是一部为人处世、为学从政的经典书目,古人有为“半部《论语》定天下”之说。
《孟子》
《孟子》也是儒家中的一部主要经典。它是由孟子所述,并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记,载有孟子与其弟子及他人的问答和孟子的各种活动,包括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另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由于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其思想形成为“思孟学派”,并成为后世理学之宗师,因而孟子便被称为“亚圣”,其书也被列入诸经之中。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其内容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不是讲洒扫、应对、进退之事,而是讲成人进德、修业的任务。孙中山先生称它为“中国的政治哲学”,是指出了其要害问题。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曾子也被尊为“宗圣”。
《中庸》
一般认为,《中庸》一书出自孔子之孙子思之手。如果说《大学》是政治哲学,《中庸》则更偏重理性哲学。《中庸》的首章,就概括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天道、人性和教育三者的关系,做了概括的说明,并以“诚”字来说明天道,把人格之天引向理性之天,为后世的理学(以“理”代“诚”)奠定了基础,因而思孟学派便成为后世理学之宗。
通晓蒙书及四书之后,学生们就会对国学有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