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稳定“三角”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每条边分别代表着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正常、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构成的稳定三角形。其中,夫妻位序第一,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会感到安全与爱;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孩子就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重要。
正常的家庭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与保护地。对于身心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正常家庭中的三种关系导出的“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夫妻)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新三角关系理论”的核心。
一、“亲职教育”——学会如何做父母
“亲职教育”由英文Parents education翻译而来,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是教家长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是立足于亲子关系基础上、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分的教育。
“亲职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心理学家提出家庭教育“先要改变父母”,即家教先要教家长,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不仅相貌像你,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也像你。
研究显示,“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亲职教育”被称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教育,涵盖了父母的自身教育、父母对子女教育两大范畴的教育内容,与“亲子教育”有所区别。“亲子教育”更强调父母在与孩子“亲子互动”过程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有效地对孩子的健康、幸福产生影响。“亲子教育”仅是“亲职教育”在策略方法上的具体应用,是阶段性的,亲职教育却是“终身制”的。
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社会发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推行“亲职教育”,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一个重要课题。
“亲职教育”包括三个方面: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使他们明确如何尽到父母的职责;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内容涉及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称得上是初为父母者的“启蒙”教育。
二、“子职教育”——学会如何做子女
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自己的基本素质。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要整天想着孩子应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20岁是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30—40岁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40—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10岁到20岁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代际隔阂的原因,一是两代人心理发展水平的差距,二是两代人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对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差距。
“子职教育”就是探讨子女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与义务,让孩子了解、学习他们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第一是学会独立自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对自己的学业、言语和行为负责,不让父母担心;第二是学会孝敬父母,包括生活协助、情感支持、传讯安心等方面。
不同的族群文化会使用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规范子女应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与子女职责相似的概念是孝道。要教孩子平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身体不适时,陪伴父母,协助照顾看护;提醒父母保持有规律的饮食起居。主动与父母沟通;问候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增进父母彼此的感情,让父母开心,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学会安慰父母;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让父母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外出后,应与父母保持联络,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联络方式;让父母知道自己的交友状况;外出时不因从事危险的活动而让父母担心;若晚归时,应主动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若有重大事件要主动告诉父母,并与父母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父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状况,不至于担忧。
“子职教育”可通过对儿童进行“爱父母的教育”来实施,让儿童体验父母在教养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并心怀感激;让儿童感知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愿意模仿;让儿童知道父母也是需要爱、关心与帮助的,相信自己有能力给父母以爱、关心和帮助;让儿童学习关注、感知父母的需求,学习主动帮助父母,并从关爱父母的行动中得到鼓励和成功。总而言之,子职教育首先应进行“爱父母的教育”,然后是“如何做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