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国学修为的重要性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元素、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传统技艺,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国学修为是指对国学经典的汲取继承,因为汲取继承而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思考、行为等,从而使自己素质上升到一个高度。
一、教师通过研习中华传统文化,汲取继承国学经典,来提高自身的修为在当下社会是重要的、紧迫的。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研习继承国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文化是构成民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继承、发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已成必然;人民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文化传播,培养人才的使命,面临着时代变革,为中华复兴,传承与弘扬国学是教师应切实承担起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的寄托—“教师强则民族强,教育兴则国家兴”。
2.教师—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研习国学是提高自身修为的重要手段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人格,提升着个人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培养经世致用的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必行,行必果’”;等这些经典语句,则都强调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
3.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其个人修为对其施教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这些个人修为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学会如何做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修为,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 、教师的修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教师的个人修为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这种修为从思想、道德、事业心责任感、言语行为、心里素质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1.教师的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发展形成起着引导铺路作用。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最强,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首先是思想的健康;才能对客观事务有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2.教师良好的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古人讲:"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师范,学生才会觉得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
3.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学习工作起着鞭策作用。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4.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跟习教师的思想。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强调见到好、优就要与之比差距,见到错误就自思、自省的方式修正提高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5.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就显尤为重要;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 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
有专家指出:“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教学内容的充实完善”。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得到快乐。《论语》子曰:“德之不休,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讲到了博学、修德。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个人修为、国学经典又能起到什么帮助呢?下面我们来探讨教师国学修为提高的几个方面。
三、研习国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修为的重要途径
国学,其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哲学、历史、文学、诗词到艺术,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约其精要,在理论上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主干,在实践上则以诗、词、琴、棋、书、画为主体。这些丰富的内容,都有利于教师自身修为的提高。
1.国学有辅于教师提高德行师范
国学中的诗、词、琴、棋、书、画等,它们本身不是为某种功利目的设置的学问,而是抒情言志、修身养性的门径,具有化导人心的强大力量,无疑是提升德行师范的上佳途径。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又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对于教师涵养人格,塑造德范,都有积极的作用。
2.国学有辅于教师认识自己、修正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强调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对自己的言、行、思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而“‘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则强调认识自己,修正自己的作用,便于不断完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国学中还很多,我们不能一一详释,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学习,从而发现一个真实的我,提高一个真实的我。
3.国学有辅于教师社会关系的和谐
国学,教给人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
4.国学有辅于教师塑造爱国爱家情怀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就是一部爱国爱家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爱国英雄人物如宇宙繁星,数不胜数;有文人亦有武将,有富贵亦有黎民。了解这些人物,能使我们继承其爱国精神。了解这些人物的著作,更能使我们滋生爱国情怀。如屈原之《国殇》,岳飞之《满江红》,等等。这类国学中的爱国诗篇,使得我们心生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这励志的言语,爱国精神更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5.国学有辅于教师塑立公正、求知、真善美的人生追求
教师的公正,集中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公正相待,不偏心、不偏袒。如“公生明、廉生成”,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精于勤,荒于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些讲求知。求知,当是人生不懈的追求;又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传达了国古代先贤思行哲理,给教师道德心灵产生极其有益的影响 ,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教师,作为我国文化教育传播的主体,继承国学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构建新世纪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特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