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教师必看!听课的艺术!

来源:  | 作者:孙双金  | 发布时间:2017-08-16

听课,是老师最为常见的工作。

向名师学习要听课,向同行学习要听课,向专家学习更要听讲座。但是,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听课只关注一项工作,那就是记笔记。因为记好笔记,可以回校向领导汇报,可以应付听课节数的上级检查,可以作为年底绩效工资考核的工作实绩。

可是,听课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汇报?是为了检查?是为了考核?我认为都不是!听课是为学习别人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怎么听课大有讲究,大有艺术,值得一说。

如何听名师的课、同行的课呢?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从年轻时开始听别人的课,必定在课前做好三项功课:

其一,知其上课题目。听课之前,我首先了解执教老师上的是什么题目题材。是古诗,还是散文?是寓言,还是童话?了解教学内容和题材,可以就相关题材的教学做好研读准备。

其二,研其上课文本。知道题目后,马上找来教科书,对文本做深入研读。一读,了解内容;二读,明确主旨;三读,分析特色;四读,欣赏语言。

其三,思考教学思路。细读文本后,我就自己琢磨:假如我教这篇文章,会怎么设计?有几种处理方法?哪种设计更切合学生?哪种设计更独具匠心?

以上三项“功课”做好后,我才有底气走进别人的课堂,聆听别人的教学。有了这样的准备,我在听课时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人家的教学设计和流程了。我更关注:他对文章的解读,哪里比我深入?哪里独具慧眼?哪里是我没有发现的?他对教材的重点处理巧妙在哪里?难点化解独特在哪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他的板书设计高妙在哪里?作业布置为何如此与众不同?我的整个听课过程,都是在与我之前备课做比较、做分析,区别异同,分辨高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听课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剔去糟粕的过程。就是在内心里把自己和别人做几百次高下的比较过程。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较中,找到了别人的优势,别人的长处,别人的智慧;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短板,自己的局限。当然,如果发现自己的设计超越别人,比别人更精彩,那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增加了自己也来上一课的欲望。

说实话,我的好多公开课选文,都是在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萌生的。因为我发现,我对文本的解读与别人不一样,似乎高人一筹;我对教材的处理和别人大相径庭,好像更加贴近学生。例如:我执教的《泊船瓜洲》,就是在听别的选手参加大赛时萌发的,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我有自己独创的看法。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还”字,诗歌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船泊瓜洲渡口,对岸就是京口,再隔几重山就是钟山故居了。言外之意是“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又一个春天来到了,春风吹绿江南,桃红柳绿。言外之意是“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作者何时能在明月照耀下回到金陵故居呢?言外之意是“思家切,不能还。”我紧扣“还”字诗眼,牵一发动全身,披文入情,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此课一出,得到张田若、周一贯等语文名家的高度赞誉。何以如此,皆因听课前做好三项功课使然!

如何听专家的报告讲座呢?我的体会是记其要点,思其疑点,取其新点。

记其要点。就是概要地记录讲座的要点,譬如大小标题,名言警句。这是整体上把握,举其纲要。

思其疑点。就是对他讲座中有疑问的地方,暂时搞不明白的地方,和别的专家讲得不一致的地方,做好记录,做些思考。一时解决不了,暂且存疑,留待报告后再做思考、检索,直到解疑明了为止。

取其新点。专家报告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熟知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新的思想、新的主张、新的策略。那么这一小部分就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切莫疏忽放过。其实,听一场报告,如能收获一两点新的见解,功莫大焉!这样积少成多,听十场,有十个新思想,你的收获还少吗?

听课是学习,会听课是善学习。善学者能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望老师们都能掌握听课的艺术,在听课中成长,在善学中进步。

作者简介:孙双金(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


育灵童技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