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柳先生传》反思
教学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五柳先生传》一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品析人物形象为中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言文语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文言文之美;孩子们在吟诵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忘怀得失的人物性格。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积累了语言,感受到了国学之美。教学《五柳先生传》一课,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不知该怎样读文言文。教小学生文言文,我想应该从朗读入手。以前,我从古诗词的教学当中,知道古文确有音乐之美,读来好听,这种音乐之美来自于古诗词的平仄、压韵、节奏等方面。而这次,我从无数遍地朗读《五柳先生传》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来自“精、气、神、韵”的一种体验,我觉得朗读文言文时,要气息通畅,精神集中,情感带动着气息,气息体现着韵律,韵律中包含着情感,这样才能体现出文言文之美。这种感受我应如何传达给孩子们?
1.用生动的比喻,找到朗读文言文的感觉。
刚开始学习,孩子们不知该如何读文言文,毫无感觉。我想到孩子们刚欣赏过一场古典乐器演奏会,便以演奏古筝来打比方。演奏者的一吸气,一抬手、一呼气、一落手、拨动琴弦,美妙之声自然流淌,演奏要“人琴合一”,而朗诵要“人文合一”。演奏者手离琴弦而余音环绕,朗诵者则要音断而韵犹存。我调动孩子们听古筝之声的感受去体会朗诵文言文中音断韵犹存的感觉。我这样打比方,让孩子知道朗诵文言文与演奏古筝是相通的,在一遍遍与孩子们一起朗读中,孩子们找到了读文言文的感觉。
2.用手势带领孩子们,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为了让孩子们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读出韵味,我采用了一些手势辅助教学。在朗读长句子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时,我发现孩子朗读语调太平,没有变化,就以古琴之声作比,告诉孩子们读文言文讲究高低起伏,快慢有致,像古琴之声悠然而动听。在听老师的范读之后,孩子朗读有进步。但读“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时,孩子们不会断句,难以读好,老师用手势指导朗读,先把声音平平地送出去,在读“不吝(lìn)情”时,音调向上走,最后两个字在高处把声音送出。老师边做手势边范读,孩子们跟着老师手势的高低起伏,不但能断好句,还把音断韵犹存的感觉读出来了。此时孩子们的朗读有起有伏,有急有缓,韵味十足。让孩子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能读好文言文,我感觉自己也是一群古乐演奏者的指挥师,我用手势把朗诵感受传达给了孩子们。看着孩子们身体律动、表情丰富,听着孩子们有音有韵的朗读,我知道他们已走进国学的大门。
3.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整堂课。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朗读文章,积累语言,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整堂课。首先是老师的配乐朗诵,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在自由练习朗读后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孩子们的朗读情况。在检查中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和节奏,为之后的朗读打下基础。
在品析人物形象中,我指名读句子,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如有孩子从句子“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中体会到先生读书之高兴,老师就请这个孩子把先生读书之高兴用朗读表现出来。他们有的提高音调读,有的加快语速读,有的放慢语速读,都能体现先生读书之高兴,我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的个性朗读。
在教学先生“性嗜酒”片断中,分男女生读朗读句子“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分别读出先生豪放与洒脱的性格。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语气读句子,从而体现先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先生“安于贫寒”片断中,我反复引读“宴如也”: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先生仍然——(晏如也)。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先生依然能 (晏如也);虽短褐穿结,箪飘屡空,先生依然能 (晏如也)。老师提高语气引读,孩子们提高语气读“宴如也”,老师放低语气引读,孩子们放低语气读“宴如也”,师用不同的语气读:晏如也; 晏如也 ; 晏如也。孩子们在读和听中感受到了先生身居陋室,不改其乐,安贫乐道的人物性格。
整堂课,学生读得充分,在最后的配乐师生合作吟诵中,孩子们已能有韵味地背诵文章了。
二、层层深入的引导,体会人物形象
苏轼曾说:“渊明之文在,初读若散缓,熟读有奇妙”。这次读《五柳先生传》,我感受颇深。初读文章时,觉得文章勾勒出的五柳先生闲散、安逸,随着对陶渊明的深入了解,对他作品的阅读,一个抱朴含真,隐逸守拙的五柳先生从脑海中走出,不由对这个人物从些许喜欢到由衷赞叹。怎样让这样一位人物形象走进孩子们的脑海?
1.以画引入,感知人物形象
我从以画识人入手,先让孩子们从一幅幅古朴画作之中初步认识这位先生 。我在导入环节,配乐出示陶渊明赏菊,饮酒,耕种,读书,著文等画面,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欣赏陶渊明的画作,一个隐居田园,半耕半读的五柳先生形象出现于孩子脑海中。学生以画识人,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兴趣。
2.以文识人,体会人物形象。
孩子们通过朗读文章,知道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在教学先生“性嗜酒”片断中,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从“尽”、“醉”、“退”三个字中,激发孩子想象先生喝酒之情景,体会先生豪放与洒脱的性格特点。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这三个关键词,再思考“尽”、醉”、“退”三个词刻画先生怎样的性格?接着启发学生,先生喝酒尽兴,一喝必醉,体会先生之豪放。先生喝醉就走,毫不留恋,又是那样洒脱。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在老师引导下,体会出先生的性格特点,在分男女生读朗读句子“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时,孩子们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了先生的这两个性格特点。
3.补充资料,感悟人物形象
在教学先生“好读书”片断,孩子们读句子,只体会到先生读书之高兴,学生对“不求甚解”一词置之不理,我发现问题后,马上让孩子们质疑,有孩子提出“先生读书不求甚解,为何还能读得欣然忘食?”这时我适时补充小资料,对比东晋士人读书与陶渊明读书的不同,他们目的不同,采用的读书方法就不同了。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孩子一下明白了先生的读书态度。陶渊明读书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内心的快乐。
因为“不求甚解”一词古今意思的差别,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老师恰当补充材料,学生能立刻明白先生的读书态度,从而对人物有了较深的理解,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适时拓展文本,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教学《五柳先生传》一课,我不拘泥于文本,补充了陶渊明的其它作品,使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更为丰满。在教学先生“性嗜酒”片断中,我出示陶渊明的《饮酒》组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先生喝酒之与众不同,从先生喝酒中体会到他文人的气度和卓超的才华。在教学先生“常著文”片断中,我出示了先生《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的补充,让孩子走入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一个朴实、自然的文学大家走进了孩子们的脑海。
四、推荐陶渊明的作品,把孩子们带入古典的中国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向孩子们推荐陶渊明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们走进我国古代文人诗化的生活,积累古代文人诗化的语言,引领孩子们感受国学之美。
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韵味十足地朗读,层层深入地感悟。我们一起品尝着中国之味道,体会着中国之性情,迷醉于中国之心灵。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充满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他。